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快递行业近期走势分析及展望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19-08-09 | 33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相关事件的持续发酵,美国联邦快递深陷泥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预期,对此,市场普遍认为制裁相关外企对我国本土快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属于重大利好,相关行业个股近一段时期以来表现抢眼。但实际上2017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增速已出现下滑,全行业营收达到GDP的0.67%,离发达国家普遍1%的水平相比仅有50%的预期增幅,意味着我国快递业实际上已进入发展中期,而国内快递行业中也仅有少数头部企业有条件在国际业务上有所作为,投资者应注意相关板块风险。

 

一、联邦快递自作自受,行业个股表现抢眼

20195月28日路透社率先披露联邦快递将华为公司从其日本办事处寄往中国大陆的包裹转寄到美国的消息,此后该公司类似的违规操作接二连三被曝光。面对负面消息,联邦快递却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最初是发声明查无此事,完全没有寄错华为的包裹;然而在证据陆续曝光后,联邦快递表示“只能略微表示歉意”,完全没有诚恳道歉的意思;最后在更多黑料被曝光,甚至可能遭到中国官方的黑名单封禁后,联邦快递似乎有所醒悟,但仍将责任推诿到其他不可抗力

从快递业市场规模上看,中国市场营收已达到全球营收比重的的21%,这与欧洲、美国处于同一水平,是日本市场的4倍多。作为全球快递巨头之一,如果被列入中国政府官方贸易黑名单里,将是市场的巨大洗牌,预计联邦快递损失将较为惨重。

 

1:全球快递业营收比重

面对潜在外资对手的作茧自缚,我国股市中相关行业个股立刻掉头向上,两个月来增长幅度最高达到30%以上。

2:行业个股闻风而动

二、快递行业黄金十年,本土企业大获全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快递巨头早在上世纪就进入中国市场,在经营上管理上这些巨头一直是国内民营快递学习追逐的方向。直到2010年,得益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电商巨头和大型购物节,这些品牌颠覆了许多行业的游戏规则,其中就包括快递业。

交通运输与物流-邮政-快递业细分行业乘东风一路高歌猛进,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下,本土快递企业迅速发展,外资快递巨头也在2010年先后争取到国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外资企业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迎来在中国市场的第二春,对失去政策保护的本土企业则持绝对悲观态度,认为将溃不成军。

孰料事与愿违,国内快递企业以疯狂的价格优势顶住了压力,外资快递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短短几年时间迅速被击败,2017年后在官方口径的国家邮政局《快递行业监督管理报告》中干脆删除了外资企业运营概况,本土品牌大获全胜,成为国民经济内为数不多成功击败外来资本且民营企业占优的行业。

                                                   表1:市场占比

快递业从2009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到现在无疑是行业的黄金年代。2009年,我国快递业业务量20亿件不到,营业收入还不足500亿元,营业网点数量为3.58万个,而2018年市场业务量达到507亿件增长25倍,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增长12倍多,营业网点达到27.5万个增长7.6倍。十年间,快递业占上级邮政业行业比重从45%升至76.4%,并仍有向上空间,同时快递业也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

3:快递业业务量(件数)

4:快递业营业收入与占上级邮政业比重

 

三、国内市场危机降临,国际业务市场空白

快递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存在一些问题。黄金十年以来,我国快递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保持高速增长,大幅领先于GDP增速,尤其是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快递业反而发力,2014年和2016年增速更是达到40%以上,但是2017年和2018年增速出现回落,市场对快递企业的未来产生了一些悲观。

                                                   表2:GDP与快递业务收入


客观上,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占GDP比重已从0.15%左右提高到0.67%,与发达国家普遍1%比例相比仅有0.33%的上升空间,相当于目前6038亿的业务规模的一半,增长已进入中期。另一方面我国物流成本相比其他国家较高,在经济增速下行与贸易战压力增大环境下,物流成本仍未在今年政府工作重点的减税降费政策中被提及,快递企业的成本压力可能比较大。

 

5:物流成本压力较大

面对行业潜在的危机,一些市场人士将目光瞄准到国际业务,一是因为在近两年快递市场业务量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国际业务量的降幅相对较少;二是因为大部分国际业务被外资快递巨头垄断,整体定价不由市场决定,利润率较高。

数据上看,国际业务每件平均单价为52.77元,远远超过国内业务;国际业务量也达到11.1亿件,同比增长34%,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宏观上则以总业务量的2.2%获取了总业务收入的9.7%。相比国内业务极限压低价格的红海竞争,国际业务的潜力十分巨大。

 

6:国际业务增速已高于平均

 

四、国际业务门槛较高,理性看待市场预期

面对国内市场增速下降压力和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国内快递企业显然有涉足国际业务的野心,目前国内企业行业内部已经结束了初期的混乱竞争,形成了头部快递企业集群,理论上可以进军国际市场。但客观的讲,国际业务不仅与经济发展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也存在固定资产规模、财务、成本控制、物流网络等方面门槛,当前阶段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快递企业仍略显稚嫩。

市场门槛方面,除过EMS当前本土快递公司在等方面与海外巨头存在明显差距,以国内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18年营业收入909亿人民币,体量只相当于联邦快递4808亿营收的18.9%;营业成本达到865亿元,毛利率17.92%,而联邦快递营业成本,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为12.46%,而联邦快递却有23.55%

国际业务最重要的是航空物流,而目前国内仅有顺丰控股、中国邮政(EMS)和圆通速递三家成立了旗下物流航空公司,拥有独立的航空运输能力。其中顺丰拥有自有飞机50架2019年上半年增加五架),外部包机16架,圆通拥有12架飞机,相比起联邦快递拥有的657架飞机和联邦包裹拥有的248架飞机,差距过于明显。

7:2019年上半年顺丰增加5架飞机

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我国快递业国际业务收入585.7亿元,占整个快递业6038亿市场的9.7%,国际业务市场规模有限,其中顺丰的国际件收入达到26.29亿,仅占其909亿营收的2.9%市场占有方面,国际四大巨头市场占有率达到75%;按照相关数据核算,假设联邦快递受到制裁,其中国区180亿元营收规模转给顺丰50%,也只是增加顺丰2018年营收的10%,整体影响不大,更何况与国际巨头的竞争手段是降低价格

总的来说,快递国际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件利润丰厚,随着内资快递企业逐步壮大海外网络,远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然而国际业务市场规模有限,存在门槛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在快递业整体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不应过分涉足国际业务,仅适合长期投资、缓步推进。


 

结语:联邦快递事件可能会对我国本土快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但仅以联邦快递事件为契机片面认为二级市场存在投机炒作机会,不符合快递行业基本面,也不符合快递行业发展规律,同时该板块个股近两月以来涨幅较大,投资者应注意风险、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