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报告
原油价格激战——战略储备正当时
来源: | 作者:君研资本 | 发布时间: 2020-03-20 | 4551 次浏览 | 分享到:

美国自身本就是储油大国,自2010年开始大幅提高原油产量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大产油国分别为美国、俄罗斯、沙特,美国日产量超过1200万桶,俄罗斯日产量保持在1100万桶上下,沙特日产量保持在970-1000万桶之间,沙特早已不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3:近十年前三大产油国产量对比

因此,在欧佩克影响力持续削弱的背景下,以美俄为代表的其他原油生产新势力不可避免的会在世界原油产量及价格体系上争夺主导权甚至霸权,这也是本次原油价格战的实质。

原油产销缺口与能源安全

相比原油生产国的价格大战,中国对于原油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原油价格变化和大量依赖进口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经济于1978年起迅速发展,原油产销平衡点出现在1993年,社会对于原油市场的广泛关注在2001年加入WTO后,因此2000年以后的油价走势是我国关注的焦点。

4:2000年以来的原油价格走势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历年发布《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看,近几年我国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属于原油生产第二梯队(阿联酋、科威特、加拿大、巴西等),原油年消费量仍不断增长,2019年已突破6.5亿吨,是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5:我国原油产销缺口逐步扩大

有限的产量和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我国原油能源供应的核心矛盾,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91亿吨,而我国原油消费量则达到6.51亿吨,两者构成4.6亿吨的缺口,这让我国不可避免的成为原油进口大国。由此也导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2019年已突70%,国家能源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因此我国急需一种能有效缓解能源安全压力的手段,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呼之欲出。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及各国模式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是一种应对短期原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制度手段,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后期经济学家发现其还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可以视为一种宏观调控工具。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早期规定需要至少储备60天的原油,后期逐渐扩展为90-100天,美国更是长期保持在120天上下。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建立该制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原油储备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独家储备型、以英国为代表的企业分散储备型、以日本为代表的英美结合型、以法国为代表的法定机构型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法定机构-企业合作型。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存在较大空间

从我国现有原油存储规模和未来规划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