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上看,国际业务每件平均单价为52.77元,远远超过国内业务;国际业务量也达到11.1亿件,同比增长34%,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宏观上则以总业务量的2.2%获取了总业务收入的9.7%。相比国内业务极限压低价格的红海竞争,国际业务的潜力十分巨大。

图6:国际业务增速已高于平均
四、国际业务门槛较高,理性看待市场预期
面对国内市场增速下降压力和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国内快递企业显然有涉足国际业务的野心,目前国内企业行业内部已经结束了初期的混乱竞争,形成了头部快递企业集群,理论上可以进军国际市场。但客观的讲,国际业务不仅与经济发展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也存在固定资产规模、财务、成本控制、物流网络等方面门槛,当前阶段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快递企业仍略显稚嫩。
市场门槛方面,除过EMS,当前本土快递公司在等方面与海外巨头存在明显差距,以国内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18年营业收入909亿人民币,体量只相当于联邦快递4808亿营收的18.9%;营业成本达到865亿元,毛利率17.92%,而联邦快递营业成本,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为12.46%,而联邦快递却有23.55%。
国际业务最重要的是航空物流,而目前国内仅有顺丰控股、中国邮政(EMS)和圆通速递三家成立了旗下物流航空公司,拥有独立的航空运输能力。其中顺丰拥有自有飞机50架(2019年上半年增加五架),外部包机16架,圆通拥有12架飞机,相比起联邦快递拥有的657架飞机和联邦包裹拥有的248架飞机,差距过于明显。

图7:2019年上半年顺丰增加5架飞机
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我国快递业国际业务收入585.7亿元,占整个快递业6038亿市场的9.7%,国际业务市场规模有限,其中顺丰的国际件收入达到26.29亿,仅占其909亿营收的2.9%;市场占有率方面,国际四大巨头市场占有率达到75%;按照相关数据核算,假设联邦快递受到制裁,其中国区的180亿元营收规模转给顺丰50%,也只是增加顺丰2018年营收的10%,整体影响不大,更何况与国际巨头的竞争手段是降低价格。
总的来说,快递国际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件利润丰厚,随着内资快递企业逐步壮大海外网络,远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然而国际业务市场规模有限,存在门槛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在快递业整体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不应过分涉足国际业务,仅适合长期投资、缓步推进。
结语:联邦快递事件可能会对我国本土快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但仅以联邦快递事件为契机片面认为二级市场存在投机炒作机会,不符合快递行业基本面,也不符合快递行业发展规律,同时该板块个股近两月以来涨幅较大,投资者应注意风险、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