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创新金融工具,受到各方尤其是以账期较长为代表企业的关注,以未来债权换取即时现金的融资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提高。2018年初,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政策性文件《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标志着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期的来临。在具体行业应用中,医药行业的“两票制改革”和“带量采购改革”对整个医药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一个规模巨大的供应链金融目标市场正在迅速形成。
01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形成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收购原材料再将原材料加工生产形成产品,并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将其中所有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用户链式连接。有分工的地方就有产业,有产业的地方就有供应链,一个产品通过供应链从最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到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需要时间,而消费者的货币现金再从最下游交还给最上游的供应商也需要时间,两种时间的不匹配存在于各个环节,带来巨大的资金成本。
图1:简单的供应链
供应链中间总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这些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流动性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这个矛盾让这条链上的相对弱势企业寻求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业务
1
业务分类
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供应链金融贷和供应链金融ABS,向银行借贷形成供应链金融贷,分为应收账款类和预付账款类以及存货类,同时可以将供应链金融贷形成供应链金融贷ABS衍生产品;而通过券商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ABS,多为供应链金融Pre-ABS。
图2:供应链金融分类
2
供应链金融贷款
银行端目前较为流行和熟知的主要是应收账款类供应链金融贷。当核心企业向上游供货商下达订单时,就形成了应付账款,于是上游供货商就需要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帮助上游供货商融资,用钱的是上游供应商。
①第一步: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签订贸易合同后,上游供应商发货,核心企业延期支付。
②第二步:延期支付让上游供应商流动性紧张,这时上游供应商寻求即时货币资金,银行与上游供应商签订应收账款贷款协议,合同签订钱金融机构需要企业将贸易合同、发货单据、资质征信等信息提交财务和风控审核。
③第三步:银行根据上游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贸易合同及交易进度,在确认交易真实性后,根据贷款合同向上游供应商发放贷款。
④第四步:银行在债务到期后向核心企业索要欠款,交易至此完成。
对上游供应商企业来说,发出货物后就可以拿到现金,不必等核心企业延期支付货款,企业自身资金流动性提升;对金融机构来说,从发放贷款到收回贷款周期不长,核心企业违约风险比中小企业违约风险低,且利润率银行占有主动权;对核心企业来说,本身延期支付的货款不受影响。应收账款类融资是目前实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供应链金融贷款模式,目前平均账期在75天左右,投资年化收益可以达到10%以上。
3
供应链金融ABS
除去银行端发放贷款,券商等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近两年供应链金融ABS增长迅速,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金融贷ABS与供应链金融ABS存在不同,具体如下:
供应链金融ABS是一种由券商、保理服务商等股权端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的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银行供应链金融贷相同的地方是都是中下企业享受核心企业的信用,但ABS不是借贷,而是主要将债权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进行融资,底层资产一般也以应收账款居多。
图5:供应链金融ABS底层资产类型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首先需要明确,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利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债权、物权关系进行融资,属于远期债权的即期转让,金融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从中收取利息费用和服务费用,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均有收益。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严峻,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为7.6%,而通常愿意对中小企业放款的渠道成本均在10%以上。
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市场主体个数占全国的90%以上,他们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但中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融资环境恶劣。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的根本性创新就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到中小微企业,这将明显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拓展金融机构业务
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更丰厚,而且提供了有效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供应链金融的潜在市场巨大,根据UPS的估计,全球市场中应收账款的存量约为13000亿美元,应付账款贴现和资产支持性贷款(包括存活融资)的市场潜力则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3400亿美元。截止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9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
供应链金融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开发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供应链系统上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企业被“绑定”在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其上下游企业想要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就必须与核心企业长期保持一致,金融机构得到了长期稳定且规模较大的客户群,客户黏性也十分强。
提高全行业经营效率
低资金成本意味着竞争优势,企业财务成本的大幅减少将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流转,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得到了有效融资,而核心企业来讲也提升了其经营的稳定性,整个行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
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
出于风险考虑,并不是所有供应链都适合做金融,一般来说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核心企业,这个企业实力越强越好,核心企业的信用代表金融业务风险的高低;二是核心企业上下游分散,市场价格竞争充分;三是供应链上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根据这三个特征,理论上供应链金融比较成熟的行业主要是重工业的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钢铁、水泥、机械等,以及货款流动比较直接的家电、食品、汽车等。
我国供应链起步早发展晚,供应链金融模式最早在1998年就已经在我国一些领域有所探索,但真正发展是在2016年,随着三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实际国情影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涉及的行业领域变得较为宽泛,目前大宗商品、物流是涉及最多的领域,其次是消费品、生产设备、农业领域,绿色环保和餐饮也有一定比例。
2
医药行业改革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产业链上有着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最上游的制药企业和原材料商利润微薄,另一方面是最下游的患者觉得药品过于昂贵,于是医院和医生成了发泄点,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产品出厂价与实际售卖价不匹配,根本上是医药产品流通环节的多重代理和药品定价环节的脱离实际导致的。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国家卫计委在医药行业也提出并执行了两项重大改革,即2017年的两票制改革和2018年的带量采购改革。
两票制改革
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在公立医药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时意见”》一文,全面推行两票制改革。两票制是指药品只能从医药企业卖到医药配送商开一次发票,医药配送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这一政策直接取消了医药多级销售代理,医药药品供应链中只允许医药工业和医药配送商之间开一次发票和医药配送商与医院之间开一次发票,意味着批发商或者医药商业公司要独自承受巨额的应收账款,两票制的实行大大缩减了医药流通环节,降低了药价,但同时也将账款压力聚集。
带量采购改革
过去的药品招标,我国公立医院执行的是“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定价”和“零差率”。“零差率”政策要求基本药品的药品进价和药品售价保持一致,药品销售不得加价产生额外利润,而零利润的亏损由财政给予统一补贴。这就造成省级统一招标只招标价格,对药品卖出多少没有限制,导致药企开展“高定价,大回扣”地下竞争。
举一个简单例子:成本2元的感冒药投标报价15元,中标后药企自身也知道价格虚高,于是跟代理商和医院医师在进行销售谈判时均采取地下折价销售,也就是常说的“给好处,吃回扣”。最终结果是:患者花了15元买药;药企花2元生产药品,投标售价15元,对中间商折价销售3元,药企拿到利润1元;剩下的12元利润被中间商和医院医生瓜分,而这1+12元利润总和本质上又来自于国家补贴。零利差本意上想让患者低价吃药,国家补贴基本药品利润,而实际过程中造成了国家补贴被瓜分,社会资源极大浪费,无数蛀虫趴在患者身上吸血。
2019年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上海为代表的11个试点地区将开展新的药品招投竞标模式,《通知》要求化学药品须经联采办会议通过以及咨询专家审议,药企投标同时确定采购品种(指定规格)及约定采购量。带量采购不同以往,药企投标在给出价格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在这个价格上的药品销售量,完不成任务则在下一年度的药品投标中丧失主动权。出于长期考虑,药企再也不敢报出高出成本几倍几十倍的价格了。
医药行业革命
两票制改革消灭了绝大大多数中间代理商,杜绝药品层层盘剥;带量采购改革全面降低药企和配送商利润空间,杜绝国家养白眼狼。两项改革利国利民,对改善医药环境,缓解医患矛盾有重大影响,但对整个医药行业来说也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
两票制改革给产业链的上下游带来了挑战,医药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大都为种植、化工、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行业,且上游供应商多数情况下为中小型企业,在与医药生产企业的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以赊销方式销售并形成大量应收账款,账期一般为60~120天。由于两票制后医药代理减少,制药企业资金压力陡增,而制药企业又将这种资金压力转移到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这让行业上游的供应商一筹莫展。以供应链金融的角度看待问题,意味着医药行业企业间的债权规模将呈现巨额增长。
带量采购改革后,药企在参与竞标的时候不仅给出价格还要承诺药品的销量,且保证在下一个投标日期前完成任务,医药企业间的竞争逐渐从价格战变成市场份额战,如何取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成了医药行业的首要问题。根据其他行业的经验,整个医药企业将逐渐形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行业兼并大潮,并最终留下几个实力较强的大型医药企业。以供应链金融角度看待问题,意味着混乱的供应链条上将产生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的强大与否直接意味着该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水平高低,也就是说医药行业的风险预期将大大降低。
图8:应收账款净额行业增长率
在2010年国家卫健委《医药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中,曾明文规定“医药机构回款时间从货到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0天”,但在实际执行中,医院需要现金流支持自身发展,医保支付结算也有周期,大部分地方回款时间都在半年以上。医药改革后这一回款时间继续延长,资金压力继续增加,从近两年来医药行业的应收账款数据看,企业间应收账款存量增长迅速,万亿级别的医药流通供应链金融市场已然形成。
2
如何开展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生态协作型的金融业务,需要多方角色协作,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逐渐形成六大主体:资金需求方、核心企业、资金提供方、基础设施方、平台方、科技赋能方。
资金需求方
中小微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资金被占压严重,并且缺乏有效、低成本的信用评估和增信手段,造成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获得融资。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微企业属于资金需求方。
核心企业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是指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部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职能是为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资金提供方
供应链金融资金提供方指的是持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信托、担保、P2P、保理、小贷、投资机构等,他们是资金的提供者。同时,有的金融机构除了提供资金还担任风险管理者或平台提供者的角色。
基础设施方
基础设施方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工具和服务。具体如信息化供应商、电子认证技术服务商、标准仓单服务商、电子签名与电子合同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征信服务商、支付服务商、资金管理服务商、保险、金融资产交易所、律所、会计事务所、行业中介组织等。
科技赋能方
供应链金融需要科技手段作为支撑,金融科技运营平台特指利用金融科技进行金融风控运营的平台,其专注于金融风控能力的建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以独立第三方的风险管理者角色帮助资金方实现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平台方
平台方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物流公司、B2B平台三类主体。一方面,利用对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优化能力,为供应链金融资金方挖掘与推荐融资客户;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积累的行业经验和对供应链中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帮助供应链金融资金方进行风险防控。
收入、成本与流动性、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供应链金融利润高、增值服务(中间业务)可挖掘空间大。随着线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业务成本也逐步下降,综合来看属于收入较高且潜力较大的新型金融业务。
1
收入
①利息收入。应收账款类和预付账款类的供应链金融一般提供的是无担保、无抵押、无追索权的融资,所以其利率一般高于普通融资,一般年化在10%-20%左右。
②增值收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很多外部信息服务商和设施提供商,也就是上述供应链金融六方生态中的其他参与者。在业务过程中,融资方、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均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但实际操作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优势地位,这部分成本被转嫁给中小企业融资方,而中小企业通常不会与服务提供商直接谈判,因此服务费用成本被金融机构统一承包,金融机构本身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议价能力,有较大的额外利润空间。
2
成本与流动性
①成本。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成本是资金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和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受央行和宏观市场环境影响,变动幅度不大;从营销和运营成本来说,供应链金融贷比传统业务模式成本低,随着线上技术的发展逐渐从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交易,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持续下降,目前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总成本在5%-8%左右。
②流动性。供应链金融贷一般期限较短,平均2-3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流动性较好;金融机构还可以将供应链金融产品衍生发行成ABS产品,如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等于加过一层银行背书,银行信用除了更加权威还有更好的流动性,通过发行信贷ABS来转移风险并腾挪信贷额度。
3
风险
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中的风险问题需要金融机构合理约定条款,尽量将其规范化体现在融资合同中。如采取专款专用、指令划款、购买保险、风险违约金、承诺回购、多方担保等措施,并建立较为规范统一的大数据征信数据库。
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的未来
医药行业是我国公认的在未来二三十年将迅速发展的行业,一是我国人口拐点的到来让老龄化进程加快,医药需求增多;二是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为医药服务总量提供支撑;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对教育和医药服务水平的期待增高。
近两年来医药行业的两项重要改革让整条产业链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份额的抢占将白热化;行业竞争更加规范,医药补贴将真正为患者和药企带来福利;行业资金压力更加高企,中间商的减少让压力全来到药企一边。供应链金融是今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型金融融资工具,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同时其作为一项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手段,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
2016年:商务部等十部门发布《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2018年: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
从文件描述中也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对供应链金融越来越重视,起初只是在文件中表示鼓励“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仓单质押、信用证项下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到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则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司认为,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业国家重视、企业认可、投资者接受,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前景广阔。且目前供应链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门槛较低,各大金融机构应早日研究并着手参与相关业务,投资者也应学习相关金融逻辑,在行业全面爆发之际把握机会,构建投资组合。
2018-10-19
2019-05-17
2020-09-03
2022-03-09
2021-05-18
电话:029-81207500
邮箱:junyancapital@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369号曲江创意谷C座804、8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