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油的种类众多,常见的如二甲基硅油、苯基硅油、含氢硅油、氨基硅油等。生产主要原料为中间体和封头剂。硅油应用领域很广,日化品约占硅油总消费量的30%-35%。其次是作为加工助剂,如用作消泡剂、脱膜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副产品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主要是一甲,用来制备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和白炭黑。
硅树脂主要有以下几种:甲基硅树脂、甲基苯基硅树脂、MQ硅树脂、耐高温涂料、增硬涂料、憎水涂料。
偶联剂的种类繁多,比较著名的有硅烷类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有机铬洛合物偶联剂等。硅烷类偶联剂是研究得最早且被广泛应用的品种之一;钛酸酯偶联剂是70年代后期由美国肯利奇石油化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是国内自行开发的品种;有机铬洛合物偶联剂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
白炭黑有两种标准化产品,分别为气相法白炭黑和沉淀法白炭黑。
鉴于有机硅产品在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业、加工制造业等消费终端有广泛的应用,其终端需求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关联度极高。2008年以前,我国房地产业和工业制造业急剧扩张带动了有机硅行业的高速发展。2009年我国4万亿宽松刺激之后,供给端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产能明显扩张,有机硅单体产能从2009年的90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8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有机硅加工利润的逐步下降。2017 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进及安全环保审查力度的加大,市场逐步产能出清,产品转为净出口,并且市场集中度迅速增大。
2013年至今国内总产能几乎没有变化,行业集中度(仅指单体及中间体)却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6月,在产企业家数已从 2012 年的 15 家减少到11 家,前 5 家企业产量全国占比达到 60%以上,并且未来规划产能扩张都来自于龙头企业。11家企业中,合盛硅业、新安股份、兴发集团、三友化工是上市公司,其余为非上市公司,包括蓝星星火、张家港基地、山东东岳、恒业成、山东金岭、浙江中天、鲁西化工。
另外,行业开工率已无向下弹性。受限于生产企业高固定成本的特征,企业需保持较高开工率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目前,国内产能的平均开工率维持在70%-80%之间,属于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有机硅行业的第三个问题是下游终端产品主技术含量偏低,低端产品市场集中度极低,造成市场恶意竞争并且缺乏优秀品牌,高端产品严重不足。
海外产能集中度也是极高的,全球市场主要由六家企业掌控。2018年海外有机硅总产能在247万吨,有效产能约 239万吨,其中陶熙(原道康宁)产能84万吨、迈图45万吨、瓦克44万吨、信越35万吨、蓝星(法国)20 万吨以及 KCC11 万吨,装置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