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李晓明收购了一家彩印公司,随后将公司更名为创新股份,公司营收从1亿增加至10亿左右;
2010年,李晓明和弟弟共同创立了上海恩捷新材料,从事锂电池关键组件的研发生产;
2016年,公司进行IPO,此时公司的募集投向仍为传统业务包装纸材料。

图14:恩捷股份IPO时原本为包装盒制造业
2、上市六个月后转型隔膜
2017年2月,恩捷股份上市不到6个月,公司注意到此前创立的恩捷新材料的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有了些许变化,随即公司公告筹划资产重组,最终花55亿溢价收购上海恩捷新材料,当时上海恩捷账面净资产只有13.67亿,其余借助外部杠杆筹措。
3、净利润先降后增,成本与产量的莱特定律
2017年当年,并表新材料隔膜公司后公司营收现爆发式增长,当年营收21.14亿,较2016年增长84%,实现净利润3.68亿,较2016年增长123%,但扣非净利润1.41亿,较2016年下滑7.3%。在2018年至2020年转型期间公司股价震荡为主,当时市场评价偏中性,其走势如下图:

图15:转型期间公司股价震荡为主
根据莱特定律,工业化生产的成本为一条凸型曲线,随着产能的增大,其成本会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恩捷股份的隔膜产品遵循这一规律,由于技术工艺成本在小批量生产时占比较大,隔膜前期成本较高;而后随着产能上量,原材料成本增多,技术工艺费用被分摊,成本越来越低,最终造就了2020年后锂电隔膜的恩捷神话。

图16:技术工艺前期成本占比较大
4、纳尔股份的复制概率
目前纳尔股份的跨界整合与恩捷股份的历史经验有较大相似性:
(1)两公司均为在各自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一般、未来竞争力较差条件下,谋求在新兴行业的产业拓展。
(2)两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运营把控能力较强,均具有数十年的创业经历,具备较强的创业者精神;
(3)两公司均在膜材料,即塑料包装膜和车身保护膜领域深耕多年,在嗅到行业临近加速发展前,积极进行资本运作;
此外,纳尔股份相比恩捷股份还具备两大优势:一是氢能源行业技术大牛和产业化先驱胡里清博士坐镇,二是得到了上海临港区政府产业基金的支持。因此,从氢能源行业发展角度看,该公司具备更好的条件,有望复制恩捷股份在锂电池隔膜行业的发展奇迹。
(一)公司投资亮点
从公司基础业务来看,汽车外饰行业前景一般,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带动整个汽配行业暴涨,但总体行业利润水平较低,纳尔股份的传统喷印墨水和汽车保护膜产品偏向化工估值,长期以来公司股价波动有限,成交量低迷。